從木工到車間主任,一年的時間,馬仲軍用過硬的技術、以誠待人的處事原則贏得全公司上下的一致認可。對于自己身份的轉換,馬仲軍也有過一段時間的不適應。“那時候我還是比較猶豫的,因為從來沒有管過這么多人,但老板既然這么信任我,那我一定要做好,不會管理就去學。”
現年42歲的馬仲軍,已經從事木工行業22年了,在行業內也早已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木工段全段大師傅。在同事和同行看來,馬仲軍是一個善于鉆研,勤于學習,并且能夠毫無保留的教授自己的全部技藝的“老匠人”。馬仲軍認為,作為一名工匠不能止于眼前的榮譽,學習是永無止境的;手藝既然是學來的,就應該要做好傳承,只要是有人想學,自己一定會傾囊相授。
馬仲軍是湖南邵陽人,因家庭條件不好17歲便外出打工謀生。“那時候我在廣東待了近三年,父母覺得會一門手藝以后才能有出路,正好我大姐夫就是木匠,所以便跟著去學了。”就這樣,馬仲軍一頭扎進家具行業,成為了一名木工學徒。
“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,剛開始學會比較吃力,那時候每天都加班干活,做到晚上十一二點都是很平常的事情。”憶起初學木工馬仲軍甚是感慨,不過這些困難并沒有讓他退縮,反而更加堅定了他用心去學的想法。自己不會做就多問多看,有機會還會看其他老師傅的手法和操作,學的差不多了就用工廠的廢料去練手,久而久之木工活也就練出來了。為了學好手藝,馬仲軍不怕苦、不怕累,堅守初心,從最開始的拉鋸、磨刨刃、銼鋸,到跟著師傅學推刨子、鑿眼等下手活兒,最后逐步掌握捉錛、掄斧、打線、開料等木工手藝。
在木藝界,流行這么一句話:三年學徒,五年半足,七年才能成師傅。所以學好木工手藝至少是三年起的,馬仲軍也不例外。從1999年入行學藝,到2004年開始帶徒弟,別人七年的時間才能成師,而馬仲軍靠著不斷學習、刻苦鉆研的精神,僅用五年的時間就做到了。這五年間,馬仲軍耳聞目睹了木匠施業的過程,學會了所有工具的使用和制作,并對所有木活做到了融會貫通。早年間的木匠不像現在,沒有機器,所有的工具都需要自己做,因為匠作范圍廣,打造的東西種類多,內容龐雜,大量的手工操作,造就了馬仲軍具備了全面的技能,也讓他成為了一個全段木工大師傅。
2013年,在邵陽木工行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的馬仲軍看中了港藝的發展潛力,決定入職。入職后,馬仲軍在車間內做打磨的工作,期間,因覺得傳統的打磨工具和手法既費時間又容易磨破手,所以決定自己做一款新型打磨模具,在經過一周多的反復實驗后,終于獲得了成功。新型打磨模具的使用,讓一天才能做完的工作,縮短至兩個小時,馬仲軍還因此獲得公司的表彰和獎勵。
在打磨崗位上工作近一年后,因能力和表現出眾,馬仲軍被任命為車間主任。“那時候大概管理100多個人,但做管理和自己干活還是有很大區別,既要管理生產還要照顧每個人的情緒,所以我用了挺長一段時間才適應過來的。”馬仲軍笑著說。
2015年,馬仲軍在組裝部時發現匠人們在做指接工作時常常不好使力,于是又設計了專門的指接工作臺,并全廠投入使用。“原來的指接每天最多只能做70-80條,使用新的指接臺后每天至少能做200條,為此老板還特意給了現金獎勵。”馬仲軍自豪的說道。
在今年,馬仲軍又向公司提出想法并主導研發了榫卯結構床體運用,其后與其他同仁一起,優化龍骨方的設計,使其更加穩固、就材。經過6-7次的實驗后正式投入市場,并將其作為賣點,廣受消費者歡迎。
談起自己的設計,馬仲軍覺得:只要你有這個想法,就可以去論證、實驗,如果小批量實驗成功,那么就能大批量生產了。現在時代在進步,木工也要與時俱進,設計或創新出更適合、更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。
如今的馬仲軍除了鉆研木工技術、管理車間外,還會定期參加培訓、到其他工廠參觀學習,同時也會通過微信等溝通方式與其他同行探討技術;在不斷的提高技藝的同時,也著力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。
2017-2018年期間,同期的管理人員都辭工自己開辦工廠,馬仲軍卻并未隨大流,而是堅守自己的崗位。“當時我就想,老板對我們這么地道,走了就辜負了老板的信任;而且那時候還帶著一批徒弟,就覺得授藝不能半途而廢,所以就留下來了。”談及當初的做法,馬仲軍并未感到后悔,反而覺得很慶幸,正是因為自己一直堅守初心才會有現在的發展。
做管理和自己做木工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,但馬仲軍靠著愛學習、肯刻苦的精神完美的做好了身份的轉變。“他做事一直都很踏實,而且還經常提出想法并積極實踐,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不忘堅守產品品質;最主要的是,他平時對員工也很關心,工廠工人有什么困難都很樂意幫忙,所以即便是現在管理著300多人的車間,也沒出過任何紕漏。”港藝人事部主管如是說道。
談及未來的規劃,馬仲軍說:“接下來最主要的就是把客訴降到最低,把產品做好,提升品牌知名度,讓港藝越來越好、越做越大。”采訪的最后,馬仲軍告訴小編,在公司這么多年,已經不再是一個“打工人”了,更像是家人,以后要和公司共同進退、共同發展;同時也會將學到的手藝教給別人,讓“工匠精神”真正得到傳承、踐行。